无菌医疗器械包装评价及审评要点
日期:2021年10月09日 苏州大学卫生与环境技术研究所 阅读量:4528

无菌医疗器械包装(最终灭菌器械包装)对于无菌医疗器械来说至关重要,它是无菌医疗器械安全性的基本保证。无菌医疗器械包装有以下几个目的:保护产品免受环境污染;允许并经受住灭菌过程;使用前维持器械的无菌性和完整性;无菌开启以便使用器械;方便存贮运输;便于识别产品,利于销售等;基于此,本文主要介绍了无菌医疗器械包装评价应考虑的基本要求,汇总了审评过程关于无菌医疗器械包装的关注点及常见问题。

一、重要术语

无菌屏障系统(Sterile Barrier System):防止微生物进入并能使产品在使用地点无菌使用的最小包装;

保护性包装:防止无菌屏障系统和其内装物品从组装到最终使用过程中受到损坏的材料结构,就是常见的中包装。

包装系统(Package System):无菌屏障系统和保护系包装,就是传统意义上初包装、中包装、大包装的总称。

微生物屏障(Microbial Barrier):无菌屏障系统在规定条件下防止微生物进入的能力;

预成型无菌屏障系统:部分已经装配供装入和最终闭合或密封的无菌屏障系统。

二. 包装材料评价一般应考虑的基本要求

无菌医疗器械包装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应结合预期内包装物实际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价,一般应考虑如下要求:

*微生物屏障能力

*生物相容性和毒理学特性要求

*物理和化学性能要求

*成型与密封过程的适应性

*与预期灭菌过程的适应性

*灭菌前后的贮存寿命限度要求

*毒性物质要求

*涂胶材料要求

*对医疗器械产生的副作用要求

*便捷/洁净开启性要求

*包装材料与标签印刷相适应的要求

*包装材料对外在条件的敏感度要求

包装有效性验证

有效期验证一般包括包装完整性、包装强度和微生物屏障性能等检测项目。

*包装完整性检测项目:染色液穿透法测定透气包装的密封泄露试验(YY/T 0681.4)、目力检测(YY/T 0681.11)和气泡法测定软性包装泄露试验(YY/T 0681.5)等;

*包装强度测试项目:软性屏障材料密封强度试验(YY/T 0681.2)、无约束包装抗内压破坏试验(YY/T 0681.3)和模拟运输试验(GB/T4857.7包装运输包装件基本试验第7部分)等;

*微生物屏障性能检测项目:适用于不透性材料的方法(如:ISO5636.5:2003中规定的葛尔莱Gurley法、GB/T 458:2008肖波尔法);适用于透气性材料的方法(如:YY/T0681.10透气包装材料微生物屏障试验、ISO11607.1中5.2.3试验方法、以0.45μm为参考值进行孔径测定评价法(国际上一般认为对微生物过滤的最大孔径一般为0.45μm)。

运输包装评价

模拟产品在销售周期中可能遇到的一系列预期危害要素,以确保产品在销售前是安全有效的。通常试验评价方法包括:

*抗压试验,用于评定运输包装在受到压力时的耐压强度及包装对内装物的保护能力。试验方法可参考GB/T4857.3、GB/T4857.4。

*振动试验,模拟包装件在流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振动情况,检测包装能够起到隔振作用,评定包装对内包物的保护能力。试验方法可参考GB/T4857.7。

*跌落实验,模拟包装件在流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跌落情况,检测包装在受到垂直冲击时的耐冲击强度,评定包装对内包装物的保护能力。试验方法可参考GB/T4857.5。

四.审评关注点及常见问题

*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公布医疗器械注册申报资料要求和批准证明文件格式的公告(2021年第121号)医疗器械注册证核发,应提交“货架有效期和包装研究资料(如:无菌医疗器械包装确认报告)”。 (苏大卫环所可为您提供服务)

审评一般关注包装确认报告中如下几点:

*无菌屏障系统(初包装)材料的评价:理化性能、生物相容性、与器械的相互作用等。

*无菌屏障系统(初包装)性能评价:密封连续性、封口宽度、封口强度、包装完整性、封口剥开无碎屑脱落等。灭菌前后均应进行评价。

*无菌屏障系统(初包装)过程确认报告:包括设备和过程的IQ、OQ、PQ。应明确封口的工艺参数(如封口温度、压力、速度等)。

*无菌屏障系统(初包装)有效期验证。

*运输包装评价。

*包装与预期灭菌过程的适应性,建议与灭菌确认同步进行。

包装确认报告中常见问题有如下:

*包装确认报告不完善;

*注册核查时发现包装材料生产环境不符合规范要求;

*初包装材料的选择与灭菌适用性存在问题;

*加速老化方法验证初包装有效期报告中,关于环境温度的选择存在问题;

*包装确认报告所用检测方法不合适,不透性包装材料进行微生物屏障性能检测时,选择检测方法为多孔材料的检测方法YY/T0681.10。


【原文来源】无菌医疗器械包装评价及审评要点[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9,25(07):4-6

【全文整理】苏州大学卫生与环境技术研究所

【声明】如果您认为我们的内容或来源标注与原文不符,请告知我们,我们将与您积极协商解决。谢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