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生物医药产业潜在卡脖子技术,推动非动物测试服务
日期:2024年01月19日 苏州苏大卫生与环境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 阅读量:931

原创

摘要: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教授、苏大检测首席科学家张乐帅出席市政协十五届三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建议识别生物医药产业潜在卡脖子技术,推动非动物测试服务。


2024年1月17日下午,市政协十五届三次会议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教授、苏大检测首席科学家张乐帅在会议中做个人发言,是530余位市政协委员中唯一的个人发言。张乐帅教授在发言中建议识别生物医药产业的潜在卡脖子技术,推动非动物测试服务。市政协主席朱民主持会议,中共苏州市委书记刘小涛以及中共苏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吴庆文到会听取发言。

张乐帅教授在发言中提出,根据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趋势,包括细胞培养、类器官/器官芯片、生物打印以及计算机模型等在内的非动物测试方法将成为未来生物医药的卡脖子技术。但同时非动物测试发展又存在重重困局,如配套资源较为缺乏、人才短缺、人类遗传资源受限等。针对以上现状,张乐帅教授提议:

  • 大力发展非动物测试,鼓励企业使用非动物测试方法。
  • 制定地方和行业标准规范,推动医药行业协会制定导则,支持芯片设计、模具注塑、涂层、显微镜、AI成像及试剂耗材开发。
  • 加强基础平台建设,成立地方生物医药数据联盟,储存管理非动物测试数据,为药企的模型开发、确认、输出提供算力支持。
  • 制定细胞管理地方性规定,简化人类细胞进口与使用手续,探索器官多种使用途径,扩充非动物测试所需的细胞来源。

非动物测试方法也是苏大检测近年来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苏大检测在建的苏州市新型研发机构中即包含了医疗器械材料表征方法研究平台。张乐帅教授也是该平台团队核心成员之一。该平台从物理形貌、机械性能、化学性能、生物性能等多个维度建立医疗器械科学评价体系,借助高效液相色谱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质谱仪、红外光谱仪等先进仪器设备,定制化设计材料分析方案,完成高质量化学表征,结合精准的数据分析和毒理学评估,识别患者人体可能接触的化学物质,并确定风险性物质的暴露剂量是否会引起毒性,大量减少不必要的动物试验,大幅降低研发成本、缩短研发周期。这对于医疗器械及生物医用材料企业来说意义十分重大,尤其初创型企业,可能直接影响其产品是否能够抢占领市场先机。